本报讯(记者孟苗)1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为配合朔州市基础建设,考古工作者在朔城区后寨村抢救发掘了400余座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这次发掘的后寨墓地,为研究北方长城沿线地区东周至秦汉时期的墓地布局、墓葬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同时对探讨战国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后寨墓地位于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后寨村西,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关键地带。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为配合朔州市新殡仪馆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朔州市文物局、朔州市文物保护与利用服务中心、朔城区文物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建设项目占地约120亩的范围进行了系统发掘,共发掘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400余座。其中,以东周墓葬为主,秦汉墓葬次之。
据介绍,后寨墓地出土的东周遗物以陶器数量最多,器型种类丰富,有鼎、豆、壶、盘、匜、豆柄小壶等陶礼器组合,其中以陶带耳罐最具文化特色,应为本地土著文化器物,此类器物年代由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早期,根据以往学者的推断,这一本地族群很可能是战国时期长期活动于赵国北方的楼烦部落的一支。该地区在战国时期同属赵国领土,而豆柄小壶更是赵文化最具特色的陶礼器种类之一,因此这批随葬陶礼器的墓葬应为北迁至朔州的赵人墓葬。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由此可见,后寨墓地并不是楼烦的核心活动区,但赵人也早已与楼烦有了频繁接触,这也为赵国后来可以收编大量的楼烦军队打下了文化基础。
秦汉墓葬有土坑竖穴墓、偏室墓和土洞墓3种,年代从秦汉之际延续至新莽时期。秦汉墓出土的主要随葬器物是折腹罐,与临潼新丰墓地秦代墓葬所出的陶罐十分接近,浅盘口陶壶上腹部饰三角形暗纹,下腹部戳记有“马邑市”三字,为秦汉之际官府设立的市场监管机构常见的标记,可见秦汉之际朔州地区兼具东周三晋文化遗风和秦文化因素。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