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
2021年,省委按照中央部署,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从严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省纪委监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呼声,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入手,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持续推动解决群众“痛点”问题。
“纠治教育乱收费问题”是省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省纪委监委以纠治整改万荣县实验中学乱收费、课外辅导等问题为切口,责成万荣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摸排整改,对发现的“有偿补课”“侵害学生、家长利益”等问题,责令退回乱收费项目款项,责令3名在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代课老师及时退出。同时督促省教育厅履行行业系统监管职责,在全省范围内加强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整治力度,健全长效机制。
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省纪委监委健全完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机制,扎实开展重点专项工作,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照省委部署,牵头组织、督促推动“房屋产权登记确权颁证清零行动”,全省为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证178.5万余套;牵头组织17个省直单位持续深化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工作,有效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司法等领域46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纪委监委主动出击,牵头协调,对欺诈骗保行为持零容忍严打态势,最终使欺诈骗保、过度医疗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势头也得到根本扭转。”长治市医保局基金监管科科长韩军说。
发生在基层的“微腐败”,被形象地比喻为“雁过拔毛”。“毛”虽小,拔掉的却是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获得感,损害的是群众最直接感受的党风、政风。一些医疗机构和个人把老百姓的“救命钱”当成“唐僧肉”,啃噬医保基金的有效使用。长治市纪委监委将“规范医保基金高效合理使用”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强力推动医保基金监管责任落实,严打欺诈骗保行为,促进医保基金高效合理使用,为人民群众守好、用好了“救命钱”。
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居民医保、乡村振兴、防汛救灾、涉黑涉恶,这是群众关心的领域,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着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重点领域。一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人民至上,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有什么问题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用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深深牵挂,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省纪委监委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开展过渡期专项监督,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四个不摘”等政策措施稳定落实,了解核实农村人居环境设施闲置问题,全省查处相关问题1449个,批评教育帮助处理2320人,防范返贫风险,推动乡村振兴。
面对汾河流域50年来最强秋汛,省纪委监委把监督触角延伸到防汛最前沿、第一线,紧盯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基础设施修复、防汛救灾资金拨付使用、复工复产复学、农业生产、灾后防疫等情况,加强跟踪监督、精准监督,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确保受灾群众吃得饱穿得暖、有病能及时就医、遇到困难有人帮、房屋损毁倒塌的能够搬入新居,以严明的纪律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保驾护航。
围绕“沙霸”“矿霸”等黑恶势力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省纪委监委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打“伞”破“网”工作。围绕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全省集中办结涉纪重复信访举报1444件、推动化解矛盾纠纷1351件,积极稳慎推动解决矛盾突出村的问题,查处民生领域“微腐败”案件12019件、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8895人,以扎实作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通过一个个案件、一项项整治、一次次监督,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把好事实事做在群众身边、做到群众眼前、做进群众心坎。如今,惠民政策落实了,群众诉求解决了,干群关系密切了,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本报记者杨文俊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