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同市落实惠农政策,保障农资供应,推广农作物新优品种,发展旱作农业等,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同市粮食播种面积420.29万亩,生产粮食12.55亿公斤,连续12年获得了丰收。
去年以来,大同市积极落实国家强农惠农财政补贴,通过农业资金补贴发放平台层层审核,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耕地地力补贴和一次性补贴,陆续发放耕地地力补贴两亿多元、种粮一次性补贴4000多万元,调动了农户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去年入春后,大同市各级涉农部门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积极储备和调运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并开展农作物新优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筛选出一批耐寒、耐旱、耐高温、抗病虫害、抗倒伏、抗逆性好、增产潜力大的优良品种,引导农民选用,并集成应用了多种技术模式,形成了农机与农艺措施相配套技术模式,实现了机耕、机旋、机播、机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同市积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创建有机旱作农业整体推进示范乡,打造桑干河沿线10万亩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围绕“一带六园多基地”,打造谷子、高粱、蔬菜等特色农业片区。
为保障粮食丰收和农业稳定发展,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详细摸查,精准掌握各地旱情、墒情、苗情,并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联系,针对“倒春寒”、汛期、旱情及时预警。加强病虫监测,及时发布病虫信息,举办预防病虫害专题培训,指导农民开展应急防治,开展统防统治,实现“虫口夺粮”。
本报记者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