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我们再排练几次,就能给大家上演‘十不隔’了。”2月14日,踏着路上的积雪,有着30年表演经验的陵川县附城镇南马村村民王胜利身着演出服,小心地拿着手中的乐器“七星”,快步走向村委大院准备进行排练。
“十不隔”是民间打击乐的一种,作为上党音乐的组成部分,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辑《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据传,“十不隔”自唐代起便在南马村一带盛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用智慧形成的艺术结晶,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南马村的村民都会排练“十不隔”,并到各地进行表演。
“由于疫情,出去表演的机会少了,春节、元宵节期间,我们自己在村里热闹一下。”看着村民们认真准备着,南马村党支部副书记吴红云告诉记者,从正月初五开始,村民们就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自发组织进行排练表演。
伴随着鼓声响起,村民们手执各色乐器,以鼓为中心,围鼓而打,节奏明快,粗犷豪放,当各个乐器越打越紧,紧到极致又戛然而止,如此反复,节奏简单质朴,风格粗犷豪放。而表演的村民们则以热烈喜庆的姿态展示着昂扬的力量,看得围观群众激情澎湃。
“这一场表演由大鼓、大口、七星、梗锣、煞锣、木梆、直铛、十不歇、小镲等十种乐器组成,表演由慢到快、由松到紧,越打越快。打到高潮时,有的乐器甚至举过了头顶,老百姓看得很是带劲。”吴红云说,这就是南马村多年来不曾变过的年味,表达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祝福。
今年,南马村的村民还从老一辈人中了解到村里流传着另一种民间打击乐——“偷偷砍”,并在陵川县文化馆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了排练表演,尽全力将“偷偷砍”打造成南马村继“十不隔”之后的另一项文化品牌。
“坚持社火表演,不仅让村民们感受到浓厚的年味,更是让非遗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今后我们将组织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让‘十不隔’‘偷偷砍’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生活。”吴红云表示。
郑璐 吴艳斐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