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9日,第二届山西艺术节开幕式,晋城市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上演。该剧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曾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 本报记者史晓波 王瑞瑞摄
2022年3月17日,省城杏花岭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丝珐琅画技艺传承人庄秋燕正在精心制作新的作品。金丝珐琅画技艺是将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艺术形式,其外观惊艳、色彩丰富。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2015年6月2日,太原市梅花剪工作室内,民间剪纸艺术家郭梅花正在向居民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最美村官段爱平》。当日,太原市并州路二社区组织居民到此参观郭梅花用十二幅剪纸作品呈现出的最美村官段爱平的事迹。本报记者阮洋摄
2018年8月2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解放》千场纪录演出”活动在山西大剧院拉开帷幕。大型说唱剧《解放》是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和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创作演出的一部精品舞台剧。 本报记者孙荣祥摄
2019年8月11日,太原美术馆,体育运动雕塑前一名观众正在拍照记录。二青会期间,“给体育插上文化的翅膀”大型展览在太原美术馆开展,参观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2021年5月31日,省城朝阳街小学举行了“百年党恩润童心非遗传承进校园”2021年欢庆“六一”表彰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2019年8月5日,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厅触摸屏前,参观者通过手指的移动实现青铜文物的360度展示,就连器物内部也可清晰呈现,通过数字化的模拟,让人感觉文物“活”了起来。 于艳摄
人民需要文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一大批文艺精品进行惠民演出,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需求。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在三晋大地的文化沃土上,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戏剧,观看电影;走进大剧院就能欣赏全国各地的精彩文艺演出;拥有一张卡就能享受全省图书馆的丰富图书和数字文化资源;逛逛博物馆、美术馆就能徜徉在艺术的海洋,还有文博会、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供给满足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春风浩荡,春潮翻涌,新时代的文化盛宴,百姓共享!
孙蕊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