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果园一共是109亩,时间长了,树也不行了,这次把这片果园收回来,重新规划,集中调产。”5月5日,在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西靳村闲置已久的果园里,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云平以“清化收”为契机,带着村民对西靳村土地进行重新整合与规划。
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据省、市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安排,潞城区作为长治市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试点区,于2月下旬陆续启动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百日攻坚”行动。
按照时间节点,潞城区委组织部会同区农业农村局和农业发展中心组成调研组,深入各乡镇、街道进行摸底调研,详细了解合同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重难点问题、完成“清化收”工作思路及需上级帮助协调事项等,为“清化收”工作奠定基础。随后,根据摸底调研情况,及时起草“清化收”工作实施方案,广泛征求相关单位和各乡镇、街道的意见建议,并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工作领导组,组建工作指导、司法保障、纪检监察、依法打击、诉讼审判、土地管理、农业仲裁7个工作专班,建立区委常委班子成员牵头,组织、纪检、法院等相关人员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成员的“6包1”工作机制。从调研先行到制定方案,再到健全机制,潞城区委组织部谋定而后动,下好“清化收”的先手棋。
潞城区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正式启动后,清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化解农村债权债务和收取新增地源费三项重点工作同步开展、整体推进,重点按照摸底建档、分级审查、分类处置、集中攻坚、规范建制、总结完善6个步骤,集中时间、人员、精力开展“清化收”工作,力争100天左右时间完成试点任务,为长治市整体推进“清化收”工作创出经验、蹚出路子。
在全区召开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十大行动暨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百日攻坚”行动誓师大会后,潞城区各乡镇街道立即对“清化收”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开展专题培训,成立领导小组,形成以乡镇(街道)书记、镇长(主任)、包村领导、包村干部为主的“4包1”工作机制,成立“清化收”工作专班,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排查工作,“清化收”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在微子镇,西靳村作为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的试点村,从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入手,率先开始“清”的环节,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记者了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西靳村将这片109亩的土地以两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种植苹果。40年过去,果树老化,病虫害愈发严重,再加上市场行情大不如前,100余亩的果园便渐渐被闲置下来。“通过全面核实集体土地,共核实250余亩,收回独立户、消亡户4户承包户土地25亩,清理低价合同109亩,清理债权债务3.5万余元。”短短数天,郝云平的工作初见成效,接下来,收回的土地将根据群众代表意见统一实行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其中,果园将改造成为温室大棚种植基地,预计可以增加集体收入8万余元。
由于以往村集体经济管理不规范,部分村集体积累少、负债多、底子薄。潞城区店上镇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振彪在得知全区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太好了,早就盼着能对全村家底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好让我们新换届的‘两委’班子轻装上阵,让村里的发展卸下包袱,希望这次‘清化收’能够动真格、见真章,真正让老百姓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潞城区实行区乡村三级领导包联制度,按照“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乡、难问题不出区”的要求,分类进行清理化解、规范处置。对违反法律法规、涉及利益矛盾较复杂、存在党员或村干部侵占集体利益行为等乡村两级难以化解的重难点问题,区领导组召开联席会议会审研判,区分问题类别交由成员单位的相关部门,限期办结。
在“清化收”工作开展的同时,潞城区同步健全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和失信档案等,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做到合同清理整治统一标准、债权债务规范有序、负面清单和失信档案强力震慑。另外还编印工作手册,组织区、乡、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印发《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和农村集体合同“十整治”、农村合同清理“十统一”、农村新增地源“十收费”等宣传资料,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记者芦燕娟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