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正文
屯留:奋力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先行区
发表时间:2022-05-09 15:32:18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编者的话

1月25日,中共长治市屯留区委二届六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1年全区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任务。

在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长治市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的时代浪潮中,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屯留特色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本报用图表形式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2022屯留 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着力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社会治理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快建设创新富裕魅力宜居平安幸福新屯留,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屯留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其他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8.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2022屯留 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1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一要全力推进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要稳存扩增。立足全区煤焦资源优势,重点抓好余吾煤业余欣风井等项目升级改造,推动煤焦产业绿色发展,努力使全区煤炭先进产能达到2500万吨以上,焦化产能稳定在500万吨左右。

新兴产业要做大做强。大力培育龙头骨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链核”企业,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新兴产业上规模、延链条、成集群,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全市一流煤化工产业集群、全市一流的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全省重要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服务业要提质增效。深入开展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千年古县的古色文化、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三山三水”的绿色文化、“九省十八县”的移民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长治市短途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

二要持续抓好项目建设

深度谋划一批项目。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有效需求,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产业,重点围绕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教育医疗等方面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市大盘子。

大力招引一批项目。推行招商引资“产业链链长+招商专员”机制,采取产业模块招商、产业链招商、小分队驻点招商等形式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投资大、占地少、污染小、效益高的优质项目,今年要力争引进40个项目,协议引资额达到150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一批项目。围绕谋划实施的总投资148.76亿元的60个产业项目,继续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制,深入开展常态化入企服务,强化要素服务保障,切实为项目建设打通堵点、扫清障碍。

三要全面提升园区水平

要提档升级基础设施。重点抓好经五路、纬三路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持续提高产业集聚的综合承载能力。

要滚动开展“三个一批”。全面推进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清单化管理,确保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投产率、投产项目达效率分别达到90%、75%和90%。

要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梳理承诺制目录清单,坚持“熟地等项目”“标准厂房等企业”,加快完成“标准地”建设,变“项目等土地”为“土地等项目”。

要认真落实“三化三制”改革。招聘引进一批专业化人才,健全经开区体制机制,激发经开区发展活力,切实提升竞争力。

四要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纾困增效”专项行动,把企业内生动力、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政府外部推力结合起来,“一企一策”精准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难题,帮助其渡过难关、焕发活力,确保市场主体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强化省校共建合作。加大与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理工类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深度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增强市场竞争力。突出创新驱动,激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活力,新培养“专精特新”企业1户,新创办小微企业185户,规上企业8户。

不断创优营商环境。按照“三无”“三可”要求,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对标提升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项目,主动承接上级下放审批事项,积极推行导办帮办代办服务,促进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2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围绕稳粮保供 擦亮有机旱作农业名片

把稳粮保供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十大工程”,高标准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力争全区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6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以上。

突出环境治理 打造各具特色美丽乡村

要坚持示范引领。各乡镇要从村庄规划、清洁取暖、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村容风貌、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公共服务、基层治理、支部建设等方面入手,建设打造和提档升级1至2个标杆村、示范村,鼓励带动更多的村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庄花园、林荫果园、农家菜园、休闲游园、休憩乐园、漂亮公园。

要充满乡村气息。因地制宜导入红色、传统、民俗、移民等文化元素,通过环村绿化、“篱笆菜园”“乡村庭院”等载体,保留自然的山水、原始的村貌、真实的田园,最大限度留住乡俗、乡味、乡愁,营造悠然自在、质朴本真的乡土气息,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好家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要树立文明新风。建立“一约四会”,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广大农民破除婚丧陋俗,遏制不良风气,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严惩黄赌毒犯罪,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聚焦产业振兴 叫响屯留特优农业品牌

辣椒产业要做大做强。依托与山西农大合作共建的辣椒产业研究院,在保证全区辣椒种植面积10万亩的基础上,扶持培育引进一批辣椒深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干辣椒、辣椒酱、辣椒油、辣椒精、辣椒色素等新业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持续叫响“麟绛红”辣椒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辣椒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发挥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的辣椒种苗繁育基地科技引领作用,大力发展辣椒种苗繁育,提高成苗率、壮苗率和抗病虫害能力,力争辣椒种苗繁育在山西占有一席之地。

沼肥蔬菜要高端起步。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契机,按照“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科学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区域化合作”思路,全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最安全、最健康、最放心的沼肥蔬菜供应基地,叫响屯留“麟绛红”沼肥蔬菜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完成1000座大棚建设任务,制定沼肥蔬菜标准,让“麟绛红”沼肥蔬菜尽快进入大型商超,占领高端市场,让绿色、有机、无公害早日成为屯留沼肥蔬菜的标识标牌。

农业托管要丰富内涵。继续精耕细作、巩固成果、内涵发展,把推广机械化作业、组建专业化团队、培育职业化农民结合起来,推动托管范围从粮食作物玉米、经济作物辣椒,进一步拓展到核桃干果、苗木花卉、设施大棚等领域,不断扩大托管面积,提升服务水平,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再创新经验。

集体经济要不断壮大。各乡镇要把依托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主攻方向,立足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紧紧围绕万亩辣椒、沼肥蔬菜、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探索出一批好的增收模式,抓出一批好的带动典型。同时,加大扶持力度,严格奖惩考核,真正让农村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3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彰显高质量发展新形象

一要高起点规划。

围绕建设花园之城、公园之城、氧吧之城,聘请国内顶尖设计团队对城市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充分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人文,以规划引领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先行区、示范区。

二要高品质建设。

今年重点实施城市建设“六大提升行动”:增绿添绿提升行动、生态水系提升行动、道路畅通提升行动、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特色风貌提升行动、夜景亮化提升行动。

三要高水平管理。

持续开展“三最”家园创建,加快健全城市管理机制,常态化保持创城的标准和力度,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让城市“颜值”更靓丽,让市民精神更焕发。

4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底色

打造绿色家园,彰显“生活美”。

加快生态修复,彰显“生态美”。

狠抓污染防治,彰显“生产美”。

5 持续提升群众民生福祉 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要纵深推进教育改革

要持续提高医疗水平

要不断满足养老需求

要全面做好社会保障制

要全面做好社会保障

要多元丰富文化生活

6 统筹推进社会综合治理 护航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要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

要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

要抓牢平安法治屯留建设

策划:吴登明 巩国强 孟庆伟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