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马烽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发言摘要
发表时间:2022-06-17 08:10:20来源:山西日报

“根据地”走出的“人民作家”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

今天,我们召开马烽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追怀人民作家马烽同志的高风峻骨,回顾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巨大贡献。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马烽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1942年,二十岁的马烽发表了处女作《第一次侦察》,一位作家由此走向了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光荣史册。也正是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内容如洪钟大吕,永久地回荡在马烽的脑海中,成为他创作和生活的准则。马烽是《讲话》精神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的一位杰出代表。

1949年,马烽来到北京开展工作。但在家乡的土地和人民深切召唤下,马烽于1956年回到了山西,回到吕梁山的父老乡亲们中间。多年前,我曾经去过吕梁山下的贾家庄,专门探访了马烽先生的故居,望着故居墙上那顶历经风吹日晒的旧草帽,我想,马烽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他是一个有自己的“根据地”的作家,那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也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空间,那是一个包含着自然、历史、实践、生活、情感的世界,作家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具体完整而饱满。在今天看来,马烽对文学有着宽阔的理解,这种理解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变化的敏锐感知和高度的责任感。

马烽同志是党的文学事业和作协工作的优秀组织者、领导者。为山西文艺的兴盛和青年作家的成长殚精竭虑,为中国作家协会的改革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大团结大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马烽同志的一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马烽“人民作家”称号,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至高的肯定。今天,纪念和缅怀马烽同志,我们要学习他矢志不渝投身党和人民的事业,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我们要学习他高度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我们要学习他不懈探索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把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

马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一生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始终与人民、与土地紧紧地依偎在一起,马烽同志的精神也将永远延续在一代代中国作家的血脉之中。

矢志一生为党,全心创作为民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吴伟

作为马烽同志的“新的”家乡人,我和山西的许多同志一样,为三晋大地哺育出一代文学名家,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和大家一道追忆和缅怀马烽同志,就是要学习和弘扬马烽同志矢志一生为党、为人民写作的精神,传承老一辈作家的优良传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继续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用心用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更好推动新时代文学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像马烽同志那样,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投身党的文学艺术事业。马烽同志矢志践行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信仰,他和根据地战友们奠定了山西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精神品格与艺术追求,引领推动山西文艺事业代有新人、传承有序并佳作迭出。我们将充分借鉴马烽等老前辈的经验,引导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把反映新时代的内容作为创作的重中之重,努力用生动的笔墨展现思想的力量、历史的伟业。

我们要像马烽同志那样,以正确的创作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马烽同志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上革命道路的,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亲历者、参与者、奋斗者,他毕生的创作实践就是对“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的生动诠释。我们将着力弘扬马烽等老前辈的服务精神,组织开展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创作更多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的优秀作品。

我们要像马烽同志那样,以深厚的天下情怀讲好中国故事的山西篇章。马烽同志曾讲过“我们的作品要朝着自己的民族形式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亲临山西考察调研,对我省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站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全面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为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将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关于文艺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把马烽等老前辈开创的文学艺术事业接续发展下去,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让人肃然起敬的文学前辈 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协名誉主席 张平

今年是马老诞辰一百周年,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一个不断让我们怀念的老一辈作家,必定是让我们肃然起敬的作家。

当我们回头翻看马烽的创作之路,会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有新的理解。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这部抗战时期脍炙人口的小说,在六十年后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依然广受欢迎。马老的许多作品都被划归为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范畴,他对文学讲的最多的只有一条,就是优秀的、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些现实题材作品,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

马老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的观点、立场、创作始终是统一的,他是一个从精神到言行、认知始终都完整划一的人,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马老出身于社会底层,在他心中,新中国的成立就是时代的重大变迁。作品服务于他成长的那个时代,对他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自觉自愿。这样知行合一的前辈作家,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生活中,马老同样是一个透亮的人。我在省作协工作时的司机是马老曾经的司机,司机一谈到马老的为人就赞不绝口。他给我说了无数马老的往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马老下乡或挂职期间,有人偷偷在马老车的后备厢里留下些东西。马老发现后,即使路途再遥远,也嘱咐司机立即送回去。这个司机给马老开了十几年车,没见马老收过一次礼。

马老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他对作家的态度上。“晋军崛起”中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作家,马老对他们的成长帮助居功至伟。当时所有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创作,马老没有门户之见,里外之分,只要是有影响的,获过奖的,他都一视同仁。这样的人格和这样的胸怀,也一样让我们肃然起敬。

马烽永远激励着我们…… 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 杜学文

马烽是最早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作家。在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桥儿沟给“鲁艺”“部艺”学员的报告,对不仅要到“小鲁艺”学习,更要到“大鲁艺”学习的论述印象深刻,受用终生。之后,他的小说《第一次侦察》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特别是对他与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最早体现《讲话》精神的代表性作品。

马烽也是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京参与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创办,之后又毅然舍弃京城的繁华回到了最熟悉的乡间地头。他是一到农村就如鱼得水的作家,是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的作家。他写的是老百姓,爱的是老百姓,时刻放不下的还是老百姓。坚持人民性、民族性、大众化是他最突出的创作追求。

马烽还是一位热情扶持青年后进的前辈。正是在他们老一辈作家的努力下,山西的青年创作人才不断地涌现出来。他们喜欢年轻人,包容年轻人,扶持年轻人,鞭策年轻人。山西作家的精神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有强烈的理想追求,有突出的家国情怀,有扎实的生活底蕴,有十年磨一剑的创作苦功。

马烽也是一位律己甚严的作家、领导。他曾经放弃工资,依靠稿酬生活。他不留恋权位,多次要求辞去职务专心创作。他的子女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没有因为他谋取到一官半职。他从不摆谱装腔作势,机关院里的大大小小都称呼马烽为“老马”。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百年征程,波澜壮阔。80年前的延安,培养了马烽和他的战友们。如今更多的作家一代代地涌现,证明着中华文脉的传承永续,谱写着新时代的锦绣华章,不断地攀登着新的艺术高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胸怀“国之大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努力创作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新时代文学不断发展不断繁荣。

无愧于时代的人民作家 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文学评论家 杨占平

马烽老师健在的时候,跟我有不少交往,我也一直在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和人生道路。总结马烽老师60年文学创作生涯,我归纳为“三个原则”,即:让农民读者喜欢,认定深入生活的路子,以真诚的责任感写作。

第一,让农民读者喜欢。马烽老师把自己的读者对象定位于农民,他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懂得中国农民有欣赏故事性强作品的习惯。因此,每写一篇作品都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追求幽默风趣、明快清新,结构有头有尾、脉络清晰,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第二,认定深入生活的路子。马烽在许多篇创作谈文章中,谈的最多的是深入生活问题。他在创作前,如果没有去他熟悉的农村与农民生活上一段时期,没有把自己的感情同农民的心灵融会贯通,就会感到不踏实,写出的作品总是不满意,或者是失败之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骑上自行车,带着行李卷儿,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饲养房、土窑洞、工棚、破庙都住过;农民也从不把他当作家、当外人看待,亲切地称他“老马”。

第三,以真诚的责任感写作。马烽总是密切关注现实,有一种责任感驱使他写作。他的作品实际上是中国农村40年发展历程的风雨表,每个阶段农村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农民的思想与生活,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反映。

马烽老师几十年来,在生活上一贯朴实无华,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光明磊落。他的人品和文品,堪称楷模,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爱戴;他留下的作品,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记忆中的父亲写作片段 马烽同志家属 马小泉、马炎炎、马小林、梦妮

我们小的时候,父亲有一次半开玩笑半感叹地对我们说:“你们将来别干写作这行。写不出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写得兴奋了,还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之就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父亲写作有个特点,一旦构思基本完成,他就拿出稿纸,估计好字数,数出张数,然后把平时攒下的用过的牛皮纸信封拆开,给稿纸包个皮儿,用夹子夹好,像个稿纸本,这才开始动笔。写作中,但凡有改动的地方,他要横平竖直地画出框,把要删减的部分框起来,然后在框里画左斜线右斜线像网一样盖住,保持稿纸面的整体干净。父亲一旦投入创作,便全力以赴。1945年,他23岁,精力旺盛,和西戎合写《吕梁英雄传》长篇小说,不舍昼夜。2004年,他82岁,为《吕梁英雄传》电视连续剧剧本创作,不顾劝阻地投入修改,又一次“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而这次他竟然还忘记了吃药,导致严重心衰,结果不治而终。纵观他的创作历程,从抗战时期写作《吕梁英雄传》,到合作化高潮时期创作出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十多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1978年,他56岁,重新开始写小说,到2004年他去世时的82岁,这期间,有5年到中国作协任职,专事行政,没有动笔,其余时间,他下乡体验生活,伏案写作,写出了长、中、短篇小说16篇,与孙谦合作电影剧本8部,其中拍摄并上映4部,另有散文杂感计51万字。

人民作家的突出代表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教授 贺桂梅

马烽在当代文学不同时期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共和国文学70年的总体性视野中看他和他的作品,体现着突出的中介性。从工农兵与知识分子的中介性角度看,马烽是人民作家的突出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在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时期形成,他毕生实践着人民文学的理念。从当代文学不同阶段的中介性看,马烽及其创作在共和国历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他的创作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并保持了一种内在的连续性。他的创作具体内容多样,但集中在两大题材,即抗战和新中国农村建设。他60年的创作,代表的是共和国人民文艺探索和实践的某种典范,既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其中可能的限度,也以其创作的持久和坚韧体现出工农兵文艺的独特品质。同时,他不仅是作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可以说,他属于共和国文坛上承前启后的一代。从人民文学实践的上与下、新与旧、感性与理念等角度看,马烽文学叙事文本呈现出中介性特点。他的文学侧重表现时代新人和新事,但这种“新”并不是一种观念性、外输性的新,而是从群众文艺、民间文艺中广泛吸取资源,表现出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的新旧之间的“融通”。他站在普通人民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充当着两者的连接、沟通、对话的媒介,忠实地充当人民与时代的中介,用文学描绘出人民大众的时代性面貌和生活样态,并将其引导向历史的新方向去。

一生践行“人民文学”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何吉贤

马烽是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是党和人民培养的作家,他的一生践行了一条“人民文学”的道路。他是“革命历史通俗小说”的开拓者。他和西戎是受到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鼓舞,而产生“谱以青史,亢声讴歌,弘扬后世”的冲动和责任感,写出了《吕梁英雄传》。这是用文学形式,尤其是用普通读者能理解和读懂的方式书写中国革命历史的开端。他是《讲话》精神培养的人民作家。他抱定一个信念:作家必须是一个革命的人,要坚持为革命、为人民,深入到工农兵中,深入到火热的现实斗争生活中,挖掘题材,提炼主题,创造人物,提高创作思想与艺术水平,写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从上世纪40年代倡行走群众路线,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到50年代返回山西,在家乡长期深入生活,深扎基层,终身不辍,马烽一生践行了《讲话》与群众结合、深入生活、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文学之路。他是人民和时代的歌手。从上世纪40年代反映和歌颂人民解放战争和革命中的英雄事迹和翻身喜悦,到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农村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农民精神状态的变化,到上世纪80年代后农村和农民新的气象和精神变化,在不同的时代,马烽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他用他那通俗、幽默的笔调,用他那人们熟悉的、亲切的马烽式的“爱抚的幽默与宽厚的讽嘲”,在不同的时代,都留下了代表性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记者 郑凤岐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