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四日,山西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太原召开。图为大会现场。史晓波摄
6月24日,山西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力度,更好发挥对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省委副书记、省长蓝佛安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商黎光,省领导张吉福、陈安丽、李凤岐、岳普煜、李青山出席会议,于英杰宣读我省2021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决定。
林武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五年内三次来山西都对我省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牢记领袖嘱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同时要看到,我省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省份仍有明显差距。要深刻把握“四个面向”重大要求,紧密结合山西实际,从科技创新的单点优势出发,逐步培育链条优势,最终形成系统优势;从科技创新的后发优势出发,逐步培育比较优势,最终形成竞争优势;从科技创新的应用需求优势出发,逐步培育集成优势,最终形成研发优势。
林武强调,发挥好创新对于发展的引领作用,必须突出需求导向,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攻关。要把握机遇、奋勇担当,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广泛领域善于“跟着走”,在前沿领域敏于“抢着走”,优势领域敢于“领着走”。要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装备等产业和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上紧追紧赶,在新型储能、量子调控、智慧驾驶等新兴产业和氢冶炼等传统产业领域持续攻关,特别是要围绕深化能源技术革命,持续推动能源低碳发展,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
林武强调,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才能发挥更大价值。要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推动省内企业同科研单位有效对接,积极吸引省外科技创新成果,争取更多有用、管用、好用的成果在我省“落地生金”。要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重点产业编制相关指导目录,加大推广干熄焦、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等技术改造力度,更好运用国内外成熟先进技术。要加强实用新型技术开发,注重激发一线工人和农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潜能。要构建完备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配套体系,促进供给方和应用方紧密联结、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通。
林武强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支撑。要尊重人才的流动性,用好柔性引才等模式,广开思路破解人才流失难题。要强化引才的系统性,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一流服务和平台。要把握育才的规律性,构建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着眼长远打造科技人才梯队。林武对与会专家及全省科研人员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勇担时代使命,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二是希望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孜孜求索、勇攀高峰的先驱;三是希望坚守笃行品格,做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表率。
林武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科技创新,省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要完善政策举措,强化资金投入,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要加强创新典型选树,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蓝佛安在主持时指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落实,推动山西科技创新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要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把创新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强力推进,确保会议部署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要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链长制”为抓手,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要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环境优化,努力开创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会上,林武为我省新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揭牌,省领导向获得2021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代表颁奖,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中国宝武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驻太原省属本科院校、省管企业、部分中央驻晋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在太原科研院所、重点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负责同志,获奖代表参加会议。各市设分会场。(记者杨文)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