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肩负山西省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的历史使命,是融入京津冀和服务雄安新区的重要走廊。大盂产业新城(以下简称“新城”)作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原区)率先建设的启动区,承担着先行发展示范、展现高质量发展雏形重任。
近日,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大盂产业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到2035年,大盂产业新城将建设成为新兴产业集群成链、公共设施功能完善、综合交通便捷高效、生活空间活力宜居,产业化城市化齐头并进,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规划期限为2022年至2035年。
填补太忻交界地区“有产无城”服务空白
大盂产业新城位于太原市域北端,涉及阳曲县大盂镇、高村乡两个乡镇,南侧距离阳曲县城约13公里,距离太原市政府约38公里,北侧距离忻州市忻府区约30公里,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地理中点。
新城位于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承南启北”的中枢节点,通过产业新城的建设,可有效填补太忻交界地区“有产无城”的服务空白,带动太原和忻州两市生态、生产、生活的一体化发展。
作为山西融入京津冀和服务雄安新区重要走廊的关键一环,推动产业转移精准对接,并加强与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开展产业合作,改善产业转移营商环境,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打造承载产业转移集聚区。
作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启动区,在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等方面探索新路径、形成新经验,打造引领中部城市群北引擎发展的先行区。
以头部企业为引领,以创新型企业为支柱,联动区域优势产业,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建成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极。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善生态功能,构建蓝绿交织、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引入一批高水平、特色化的公共服务资源,增强新区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一年见效、三年成形、五年成势、十年成城
大盂产业新城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原区)“一年见效、三年成形、五年成势、十年成城”发展目标的重要实证。
“一年见效”:2022年,在核心区强势起步,城市道路体系和市政设施体系初步形成,一批产业项目渐次开工投产;
“三年成形”:三年左右,启动区内道路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系统基本建成,形成多个高质量规模化的产业和生活组团,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五年成势”:五年左右,启动区范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较高水平,生活空间更加宜居,生态空间基本构筑,逐步形成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北部副中心;
“十年成城”:基本形成产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优质高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生态空间基本构筑的产业新城。
形成“一中轴、两方城、四组团”布局
规划形成“一中轴、两方城、四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
“一中轴”:依托中心绿带,形成集新城管理、创新、商务、文化、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绿轴,是新城“头部功能”集聚区,由北向南依次为文化展示中心、现代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
“两方城”:借鉴中华传统营城理念形成南、北两个方城。北部活力方城结合城市活力绿轴,布局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产城融合发展,显著提升新城服务品质。
南部智造方城以产业功能为主,大力发展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强化特色产业集聚,引导头部企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向新城布局,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条。提供一定规模的租赁住宅、员工宿舍、人才公寓,适当布局或预留创新工坊、创客中心、产品展示等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商业、餐饮等生活配套设施。
“四组团”:在两方城周边形成四个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分别为高村制造业组团、高村物流产业组团,东部物流产业组团和石岭关文旅产业组团。
构建“一轴、两环、三心、多点”公共服务体系
“一轴”为结合城市活力绿轴,规划形成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轴,沿西干渠和纵三路形成高品质特色商业街。
“两环”为内外两条活力环廊。内环依托四条城市主干道,形成集带状公园、公共交通、城市绿道、海绵城市设施等于一体的综合城市活力环廊;外环依托城市道路和绿化廊道串联各城市功能组团,形成复合高效的公共活力休闲环。
“三心”为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轴由北向南依次形成文化展示中心、现代服务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文化展示中心依托石岭关、上原村传统村落,构建集绿色生态、历史文化、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文化展示中心;现代服务中心强化创新、商务、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形成新城发展聚核;产业服务中心重点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注入科技服务、中介服务、会议会展、酒店住宿等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产业服务、人才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内容。
“多点”为活力环廊串联的社区邻里中心等活力节点,满足城市生活需求,提供“一站式”全覆盖的优质生活配套服务。
植入高品质服务功能
打造特色体育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园区级体育场馆3处,分别为大盂体育中心、高村体育中心和卧虎山体育中心。鼓励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开展高水平体育赛事,打造特色鲜明的赛事基地。
布局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规划7所中学、10所小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采取异地办分校、对口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创建一批高水平、智能化的幼儿园及中小学校。
配置优质的医疗服务设施,规划设置综合性医疗设施2处。南高庄北侧规划集临床服务、医疗教育、医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疗综合体一处。
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等住房保障制度,发挥新城作为太原吸引外来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主战场和蓄水池作用。优化新城住宅供给,适应各类人才不同需求,供应特色化国际社区、复合化创业社区、人才公寓等多样化居住产品。
鼓励打造租赁住房平台,为落户新城的人员提供自主申请、类型多元的住房选择。鼓励不同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混合布置,加强社会融合。根据地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交通设施条件,有序控制住宅供应节奏。
呈现“轴环统领、通山达水、多心多组”景观格局
总体呈现“轴环统领、通山达水、多心多组”的景观格局。
“轴环统领”即以景观轴线和景观环廊为统领,组织串联居住产业组团及景观节点,形成空间景观序列,重点打造石岭关、赤塘关、新城中心、南高庄关堡、新城入口及三畛古村六处景观节点。通过公园绿地、地标建筑、主题雕塑等景观要素,与城市和周边山体景观情景交融,打造标志性门户景观,展现新城古今交融的门户形象。
“通山达水”即依托望山廊道,西联老爷山、棋子山,东接红峗山,北望柏子山、卧虎山,并结合西干渠、中干渠、东干渠及杨兴河等河渠水网,形成蓝绿空间格局,构建山水通达的生态景观网络。
“多心多组”即结合各类功能组团中心,打造公共活力空间,分组团营造次级景观节点。
构建现代交通设施网络
构建“一高速、双快速、一国道”的复合快速交通走廊。
“一高速”为现状大运高速,作为太忻经济区南北向快速联系通道,现状在大盂设置互通出入口,远期二环高速以内的大运高速退出后,在大盂设置一处主线收费站。
“双快速”为太忻大道和泥向线北延,太忻大道为太原与忻州联系的主要快速路通道,向南衔接阳兴大道,向北衔接忻州境内忻太大道;泥向线北延向南衔接泥向线、滨河东路,向北通过赤塘关衔接忻州,形成太原与忻州的第二条快速路通道。
“一国道”为108国道绕行线,沿太原东山布线,实现过境货运外绕,畅通区域货运通道。
构建“一高铁、一普铁、一城际”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一高铁”为大西高铁,近期利用现状大西高铁,远期客流增长后建设大西高铁复线,实现与规划雄忻高铁、太绥高铁有效衔接。“一普铁”为北同蒲铁路,承担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南北向货运交通联系,远期利用北同蒲铁路富余运能开通市域(郊)列车,服务区域组团间快速通勤需求。“一城际”为规划太忻城际铁路,服务远期城际商务、旅游客流,支撑北起五台山南至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旅走廊发展。
记者 薛建英 实习生 苏芮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