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马圪当乡地处晋豫交界处,辖区面积248平方公里,有25个行政村、6000余人。
地广人稀、山高路陡的马圪当乡,南北跨度大、公路里程长。境内4条河流总长度105公里,其中最大的河流——磨河,由北至南流经境内双底、古石、武家湾等村,长度达55公里。著名的红豆杉大峡谷、太行白陉古道、灵岩寺、太行水乡武家湾在境内形成开放式旅游景区,治安状况、交通管理形势的日趋严峻,现有警力疲于奔命、捉襟见肘。
如何摆脱警力不足的被动应付局面?近来,在陵川县公安局的安排下,马圪当派出所打破警种壁垒,优化警种协作,因地制宜推行“交所融合”警务模式,通过“一警多能、一警多用、一体协作”,最大限度融合警力资源,在处置治安类警情的同时,就近处置简易交通事故类警情,实现了警力集约、业务集成、服务集中,着力构建集“维护治安、管理交通、保障安全、服务群众”为一体的全新山区农村警务新模式。
警力资源有机融合
古石村是马圪当乡政府所在地,派出所也位居于此,而马圪当交警中队却地处该乡横水村。虽然两地同属一个乡,但太行山区山路崎岖,二者之间的车程在30分钟以上。而陵川县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位于县城区域,从古石村前往车程也需耗时50分钟。
随着前来的游客日趋增多,如果同时发生同类警情,常常难以兼顾,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实现“交所融合”,推动警力融合、业务融合,有效破解了基层警力不足、警务覆盖面受限等难题。
在日常工作中,古石村周边发生的交通事故类警情纳入派出所接处警范围,由派出所民警到场开展先期处置、前期勘察,大幅缩减了事故警情处置时间,避免了道路长时间拥堵。
“交所融合”使警务协作达到进化,既缩短了警情处置时间,又节约了警力资源,使社会治安和交通维护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实战能力有效提升
“交所融合”不仅是警务模式上的融合,更是推动“一警多能、一警多专”的有效举措。以往受警种限制,派出所民警处置交通事故时,经常出现勘查现场、绘制现场图不规范等问题,移交交警部门后还要重新进行,影响事故处理进度。
为解决此类问题,陵川县公安局下派一名已在交警事故处理中队工作3年的民警到派出所内工作。结合工作实际,派出所治安民警、交通民警、户籍民警通过开展治安管理、办户办证、纠纷调解等基础业务以及交通法规、事故现场处置等交警业务学习,在相互借鉴、交流、切磋中,派出所民警既掌握了交警基本业务,也了解了辖区社会治安要素,真正实现了“一警多能、一警多专”,切实提升了基层民警的实战能力和水平。
警务效能有力增强
以前,农村地区道路发生交通纠纷、交通事故等警情,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到场后,还得等待交警部门到现场处理,不仅等待时间长,而且还容易造成路段拥堵。
前几天,河南游客李某驾车经过武家湾景区时,不慎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剐蹭并影响道路通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几分钟,派出所的民警就赶到现场,快速取证,交通秩序很快恢复正常。
“交所融合”警务模式打破了以往“单兵作战、各管一摊”的常规用警方式,以警务改革弥补警力不足,通过加强所内民警之间的沟通协作、深度融合,实现警力资源、警务信息互通共享。
这种做法的优势在旅游旺季更加显现。随着辖区车流人流的骤增,派出所民警就近处理交通事故,出警距离缩短,警力得以及时调配,提高了警务效率,还减少了现场被破坏、双方矛盾升级、造成交通拥堵等影响。
“马圪当交警中队负责多个乡镇的交通事故处理,警力不足,来回路程远,特别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往返往往需要一两个小时,时间都耽搁在路上。”马圪当派出所交通民警李幸圆说,“派出所采取‘交所融合’警务模式,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不但解决了‘战线’过长问题,更保证了辖区交通秩序平安畅通。”
谈到“交所融合”,派出所民警赵敏深有感悟:“简单的交通事故类警情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有可能升级扩大演变成治安类纠纷警情,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派出所民警打破常规,实现交所融合,采取就近先期处置交通事故类警情,能够有效掌控局面,为派出所妥善处置争取时间。”
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马圪当派出所民警现场处置简易交通事故类警情8起,移交马圪当交警中队警情3起,移交县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2起。
“交所融合”使派出所处警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不仅补齐了农村交通管理的短板,而且弥补了治安管理的漏洞,达到了1+1>2的效果,走出了一条“交所融合、一警多能、共建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新路子。
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田元吉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