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 正文
泽州县巴公镇“小”广场点亮乡村振兴“大”舞台
发表时间:2022-12-09 10:09:21来源:融媒在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后,党中央再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系统全面部署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泽州县巴公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契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民”字写大,把“小”事做好,因地制宜推进党建“小”广场、文化“小”广场、法治“小”广场、廉政“小”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把“小”广场建成了宣传党的主张“主阵地”、活跃乡村文化“大舞台”、化解矛盾纠纷的“主战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党建文化“小”广场党的主张“主阵地”

巴公镇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努力做活农村“党建+”文章,紧贴广场特点和党群需求,综合利用镇区主干道、路口街角、村居周边等公共空间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建造了一大批以百年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引领的高品质“党建文化广场”“党建文化长廊”。将党史学习内容从“灌输式”改“融入式”,实现了党建文化宣传由室内向室外延伸,宣传模式由单一向开放转型,教育对象由党员向群众普及的新突破,使广大党员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党建氛围,用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冒热气的形式,让党的“细胞”活起来,把干群信心“提”起来。

“我一早一晚都要到这个长廊来转转,锻炼身体,看看这里的党建文化专栏,感受共产党的伟大成就,很幸福、很自豪。”在镇区民生路百年党史文化长廊旁健身的村民高兴地说,他每次在这里健完身,都会认真学习宣传牌上的党史知识,一字一句,慢慢品读。这条百年党史文化长廓展板编排细致、独具匠心,图文并茂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宛如一条鲜艳夺目的红绸带点缀着美丽巴公,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这里,也成为了开展党性教育的“新地标”。

党建文化长廊

“党建是根,服务是魂”。山耳东村“红色三杰”纪念馆是晋城市党史党魂教育基地。走进这个“老牌”党建红旗村,则会被这里党建文化广场的“红色元素”所“惊艳”:“不忘初心·牢记始命”概况介绍牌醒目大气;入党誓词、四史教育、党建之声和党的纪律主题牌鲜明艳丽;红色小路、绿色花园、文化舞台干净整洁。“党建红色元素”的加入,让广场成为了一个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更具“人气”的党建教育“充电站”,“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党建阵地样本。

山耳东村“红色三杰”纪念馆

“图文并茂”的春风化雨浸润,主题鲜明的党史知识宣传,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党建主题广场在拓宽群众知识视野、推动党群互动交流、解决焦点难点问题、促进家园和谐稳定等方面,实现了室内室外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打造新时代精神承载地与传承地的创新之举,更是借助景观、墙面、展板等载体打造集思想教育、党群教育、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特色党建阵地的务实之举。如今,党建文化广场已成为该镇党建宣传的新阵地,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让红色文化、党建文化无声地滋润着群众的心灵,使“小广场”成为党建“大阵地”。

文化活动“小”广场乡村文化“大舞台”

近年来,巴公镇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感做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在镇五届三次人代会上,首次以民生实事票决制选出十项民生实事,其中,“100个小广场建设”列在首位。

该镇坚持服务群众、合理选址、资源整合,将“小广场”准确定位为宣传教育平台、干群议事平台和文化娱乐平台,鼓励各村(社区)充分结合“宅”改工程、人居环境大整治,利用村内闲置场所、腾退空地等资源,整合应急疏散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等项目资源,先后建成西四义村文化大院、北堆村文化大院、靳庄村文化广场、柏杨坪村书画广场等一大批村民文化广场。有的“小”广场就近建设了党小组活动室、文化长廊等设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廉政文化等内容;有的成为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减量、“星级文明户”创建等评比内容的公示区;有的设有篮球场、户外健身器材、室外休闲长椅、绿化带等功能,充分满足周边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的突出打造特色文化,增添书法绘画、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特色,打造“德孝”文化。

西四义村文化大院

今年七月,该镇先后在新建的巴原广场举办了“喜迎二十大颂歌献给党”庆“七一”主题歌咏晚会、“喜迎二十大巾帼绽芳华”广场舞大赛、“喜迎二十大同心筑国防”庆“八一”拨河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上级相关部门开展送党课、送义诊、送科普、送法治、送安全到全镇各村“小”广场20场次,新时代“文艺轻骑队”走进各村文化“小”广场19场次,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歌曲、舞蹈等文艺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惠农政策、社会文化送到基层群众身边,受益群众达20000人。“巴原红志愿队”等民间服务团体为群众带来义务理发、心理咨询、暑期研学、反诈宣讲、应急救援、消防安全等志愿服务30场次。文化广场在拓展乡村文化服务功能及空间,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推进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法治文化“小”广场矛盾化解“主战场”

今年以来,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巴公镇坚持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本地“四义”文化、儒家文化、孝文化等文化资源要素,将法治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全力全速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一批集休闲、娱乐、普法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公园、文化广场和法治长廊有机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元素,成为城乡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法、守法、用法”的村民越来越多。

在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南山村,不仅建有法治文化广场,还设立了法治文化长廊、法律知识图书角、法制课堂等阵地,开设了全县首家“和事佬”工作室。通过编排法治文化节目,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党的理论知识、文明新风源源不断送到百姓身边。30多年来,南山村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重大矛盾纠纷、无上访事件、无群体性事件、无黄赌毒现象,乡风日益文明、治理日益有效、人民生活日益富裕。

南山村

截止目前,除南山村已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外,西四义村已建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镇建成法治文化广场30个。通过法治宣传栏、和谐墙体画等法治知识的熏染,村民们心平气和,村里矛盾纠纷少了,村干部们可以把精力更多投入到其他工作上,小小法治文化广场发挥了社会治理的大作用。

清廉文化“小”广场乡村振兴“新引擎”

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鲜明提出“全面建设清廉山西”的重大目标。

目标提出以来,巴公镇为营造崇廉敬廉的社会氛围,打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让廉洁文化更贴近群众生活,依托现有资源,着力打造集村民休闲娱乐、宣传清廉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为一体的文化新阵地,精心建成了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廉洁文化广场,努力将廉洁理念清风吹入千家万户,让“廉”香四溢,深入民心。

“湖面独树一帜的‘清廉亭’,广场边醒目的廉洁警句,生动的廉洁小故事,发人深省的廉洁格言,不仅让我们深受触动,更是对我们的一种警醒和人生价值的引领……”近日,在北堆村新打造的廉洁文化广场旁,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对“清廉广场”颇为敬畏。

双王庄村清廉广场

“廉”味扑面而来,多种元素映入眼“廉”。在双王庄村清廉广场里,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宣传墙、一句句警醒人心的警示语、一个个饱含深意的“廉”文化小故事,“倡廉于有形,润物于无声”,以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得越来越多的群众驻足观看。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镇共创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廉洁文化广场(长廊)34个,推动廉洁文化全面覆盖,让廉洁文化“活”起来、“传”开去。

震慑雷霆万钧,教育春风化雨。

在“清廉山西”建设中,巴公将不断筑牢根基、厚植沃土,以清正之智扬清廉之风,擦亮“清风巴公”靓丽名片,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以清为美、以廉为荣在全镇蔚然成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廉”动力。

着眼“小”广场,解决“大民生”。全镇各类“小”广场的全面扩容提质增效,缩小的是城乡差距,拉近的是党群距离,改善的是优美环境。“乡村更美、乡情更浓、生活更惬意”,这是巴公镇扎实推进“小”广场建设的初心和目标,更是全面贯彻“中国式现代化”“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生动实践。(张莉)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