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 > 正文
下喇叭乡: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表时间:2023-02-09 10:21:34来源:山西日报

香猪、山鸡在林地里奔跑,工厂隆隆机声在山谷中回荡,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山阴县下喇叭乡,这个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我们去年村集体投资120万元,将农房改造成农家乐风情农庄,去年8月运营后,已接待游客600余人次,收入3.8万元。”2月3日,在山阴县下喇叭乡织女泉村织女泉风情农庄,经理王丙关告诉记者。

近年来,山阴县下喇叭乡打造农旅产业,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织女泉村修缮了织女湖、观光文化廊道等。吴儿城村建设了户外运动驿站,打造“森林公园—吴儿城—口子梁”户外运动休闲观光路线。内蒙古、河北等地游客纷纷前来进行户外运动、摄影、农业休闲观光体验,织女泉、吴儿城、口子梁村的土特产品也借此打开了销路,农旅产业带富效应不断显现。

藏香猪是西藏一种瘦肉型散养猪种,肉质细腻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鹏飞农牧合作社的李士杰靠藏香猪养殖带动了周边养殖户500余户,户均增收20多万元。同时,小庄窝村养殖小公鸡,上立羊泉村养殖蛋鸡、发展林下经济,去年2个村收入5.31万元。

该乡还拓展产业链条,去年9月,在口子梁村建成小杂粮公司,6种“旺斐良”牌小杂粮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豌豆、莜麦、荞麦、马铃薯4种产品获得了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绿色食品认证。

下喇叭乡地处洪涛山腹地,是典型的纯农业乡镇,全乡有林地12.9万亩、行政村11个、人口2889户6752人。依靠资源优势,多元化发展经济。

“我去年承包了村里的收割机,除去燃油等费用,秋收净挣9000多元。”在下喇叭村,57岁的村民叶军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该乡对所有村集体资产进行了摸排登记,鼓励村民通过承包、租赁经营等方式对闲置厂房、农机具等搞经营性开发,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去年,有10个村将土豆储藏窖、拖拉机、收割机等共18项资产租赁承包给农民经营。“盘活‘沉睡’资源资产,让资源资产变成效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年增加13万元,每村1.3万元。”乡干部张贵说。

全乡抱团发展项目,依托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统一谋划布局,整合各村零散资金等,在小庄窝村建起年产3000吨生物质燃料的木禾生物料品有限公司。“仅一个月就生产生物质燃料600吨,总收入66万元。”该公司负责人韩金柱说,“我们今年上马二期项目,建设饲料生产线。利用莜麦、荞麦等农作物秸秆,加入柠条粉,压成颗粒饲料,变废为宝,同时企业和农民也增加了收益。”

产业兴起来,乡村变了样。“我们村以前的柴堆、粪堆、垃圾堆不见了,污水横流的现象没有了,建成了现代化新农村。”叶军告诉记者。在下喇叭村,道路两旁栽植了樟子松、云杉等,沿途硬化、绿化、美化、亮化,街道两侧粉刷着标语、绘画,文化气息浓厚,街道整洁美观、舒适宜居。

全乡着力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对村里主街两侧倒塌的小房小屋、牛羊棚圈等残垣断壁进行了拆除清理,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街道两侧拆除清理出来的空地统一规划,建起农家小菜园、小花池,实现了依山就势、修旧如旧。

“我们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现状,实施了一系列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乡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下喇叭乡党委书记孙建龙告诉记者。现在,走进全乡11个村,昔日街头柴草乱堆乱放、公路上打场晒粮、污水横流的脏乱差现象不复存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人们眼前。

“未来五年,下喇叭乡将着力发展山区特色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户外骑行休闲驿站和农业观光体验,为实现乡村振兴再谱新篇。”孙建龙说。一幅枕水倚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洪涛山腹地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马占富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