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诈骗手段日新月异,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毒蛇,时刻准备对我们的财产安全发起致命一击。反诈——已成为我们捍卫自身利益的重要防线。
现诈骗的形式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网络、电话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犹如无形的黑手,通过虚假网站、钓鱼链接,骗取人们的个人信息和钱财;电话诈骗,那一端的骗子巧舌如簧,编织着各种谎言,让善良的人们陷入陷阱;短信诈骗,以中奖、退款等诱人信息为幌子,诱导人们一步步走进精心设计的骗局。诈骗分子也会通过抢夺、诱骗、高价购买等方式获取手机卡、银行卡等作案工具,对低、高龄群众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案例分享一:老人在小区超市购物时被超市外来人员用10颗鸡蛋诱骗注册企业微信,老人不会操作将手机递给外来人员,短短3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下载、注册、他人登录、原机清退等一系列的操作。两天时间诈骗分子就通过用户企业微信诈骗他人钱财1.6万余元,用户的手机号码被列为作案工具进行了停机。给用户造成了生活、财产等方面的损失。
案例分享二:暑假来临,有些孩子会外出打暑假工体验生活,一些诈骗分子利用孩子们单纯,没有社会经验,想挣快钱、急钱、大钱的心理,诱骗给孩子们的工作就是直接拨打诈骗电话;自己开通或引诱身边小伙伴开通手机卡、银行卡贩卖给诈骗分子,等家长知情后领着孩子去反诈中心提供线索时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但却悔之晚矣!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无一不在警示着我们:诈骗分子无处不在,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订购移动公益性免费的反诈业务,或是下载反诈APP,通过技术手段保证我们财产、信息的安全,提高了我们抵御防止涉诈受骗。我们也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不随意透露个人重要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多与家人朋友商量,或者及时通过96110向警方咨询提供线索。同时,也要通过正规渠道社区讲座、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获取反诈知识并普及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筑牢反诈防线。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守护好我们的财产安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与安宁!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