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9日电(记者殷耀、勿日汗)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山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沙梁子村揭露一处距今约2000年的西汉中晚期疑似大型粮仓建筑基址。据了解,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汉代单体夯土高台建筑。
这座大型沟槽式夯土高台建筑基址,位于一座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西汉城址中部,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21米,是一座残存面阔16间、进深2间的长条形建筑。目前,在这一大型房屋遗址内部揭露南北向沟槽16座,考古人员推测,这些沟槽的作用为通风、防潮。建筑壁柱所用木材均为能防虫、防潮的松木。在遗址浮选的土样中发现有黍子,在夯土台下还发现成排的储存粮食的窖穴,里面出土数量较多的黍子。
考古人员初步认为,这是一座大型仓储遗迹,并根据建筑基址上发现的沟槽结构以及出土遗物判断,此遗址很有可能是西汉大型粮仓建筑基址,使用时间约100年,最后毁于一场大火。目前,考古人员还未发现与这一仓储建筑相关的文献记载。
这是11月1日拍摄的西汉中晚期疑似大型粮仓建筑基址中出土的凤鸟纹瓦当。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目前发掘情况显示,这座仓储建筑体量大,规格较高。”考古项目负责人刘扬说,根据现有研究,这一仓储建筑所在地属西汉云中郡犊和县,是汉代北方长城沿线的一座边城。但在边城修建的这一房屋,却有着汉代规格较高的建筑才有的四面坡屋顶。
项目执行领队金志伟说,这种沟槽式建筑结构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较少见,与汉长安城武库、京师仓等比较,有同有异,但主要功能应该都是仓储类功能。这是我国发掘的首个西汉边城疑似粮仓建筑,为研究汉代边城仓储建筑提供形象资料,也为研究汉代边城布局及内涵提供全新资料。这一重要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以及汉代中央政权对北方长城沿线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汉代北方农业经济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admin)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