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近日,《15°——万捷旎的钢琴与数字印象》在山西保利大剧院上演,“95后”钢琴艺术家万捷旎在演绎古典乐曲的同时,与视觉化的数字影像完美结合,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演奏会,亦如天籁之音,亦如科幻大片。
相比以往的钢琴演奏会,万捷旎以“四季”为线索,串联起整场演奏。比如,关于春天的乐曲,先要弹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春之歌》,随后也会弹奏中国音乐家孙以强创作的《春舞》。同样,在其他季节篇目的演奏中,也会带来中西方不同艺术家所创作的关于季节的乐曲,或炫目,或委婉,或灿烂,或凄美……中西方乐曲的碰撞在此刻凝聚,带给听众一场试听的盛宴。“为何会有这样的创意呢?”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万捷旎说,想从传统文化着手,来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其实,演奏会取名“15°”,也大有传统文化特色,“音律中的‘15°’包含了二十四个音符;在自然的二十四节气中,太阳运动轨迹以每15°为一个节气。包括肖邦、格里格、德彪西、李斯特、谭盾、丁善德等中外作曲家的十五首经典乐曲将以自然季节为题,按照岁月编排组织。”
当然,惊喜还不仅仅于此。本场演奏会最大的惊喜,就是“可视”感。当万捷旎敲击着黑白键时,舞台屏幕上的画风突然呈现,在《春之歌》的旋律中,以多媒体动画模拟的植物在一点点生根、发芽,而它生长的脉动和音乐的节奏紧紧联通在一起,让人顿觉声景相融的感官意境是如此美好,也会感觉音乐中每一音符的力量。
万捷旎说,舞台上的数字多媒体呈现,是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团队来完成的,数字艺术家们通过动作捕捉、交互式动画、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每一首乐曲量身定做视觉化表现,以视觉联动听觉,延续传递音乐蕴含的情感,带来“沉浸”而“可见”的音乐感受。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