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深山铸剑 造就人才
发表时间:2021-11-06 15:09:05来源:山西日报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深山铸剑 造就人才

 

  “3 2 1!点火!起飞!”
  2021年11月5日,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直刺苍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从1988年9月发射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到如今的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领域的多项纪录。荣誉记录着过往的辉煌,更诠释着中心“以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心始终将培养人才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技术人才团队体制结构不断完善。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此次发射就是由成立仅仅4年多的队伍执行,该团队组建以来,先后完成了海上发射、长六发射等十余次航天发射任务,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中青年人才挑起大梁,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航天科技队伍迅速成长。
  “两栖指挥”李成、“科研骨干”刘爱民、“操作能手”张东红、“科研能手”王非一……团队中既有二十出头的年轻研究生,也有经验丰富的“老高工”,既有指挥型人才,也有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要实现单位快速起步,跨越发展,就必须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战略工程来抓。”成立之初,中心党委一班人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深入调研,认真谋划,立足实际构建“三型人才队伍”,即以指挥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懂任务、能协调、善指挥、会联合的指挥人才队伍;以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创新型、总体型、研究型、专业型技术人才队伍;以一线操作为主体,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航天工匠”型装备操作队伍。通过强化指挥训练、组织项目研究论证开发、任务摔打磨炼等手段,逐步打造出专业分布合理、层次结构优化、素质全面过硬、个体优势互补的航天发射力量人才方阵。
  人才兴则事业兴。面对装备型号新、技术状态新、岗位设置新、人员构成新的“四新”难题,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超前主动筹划,前后派出多支队伍共百余人次分别赴武汉、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交流学习,安排技术骨干下厂跟训见学、专家指导、实装操作,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装备测试、状态检测、技术维护、机动转场、任务发射等20余项实装操作科目内容。
  通过设备跟研、以老带新等方式助推能力提升;与科研院所、相关部门签订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围绕某型号专项试验鉴定任务,组织新装备基本原理授课培训,针对性选送人员外出跟学,并积极与航天科工集团、工业部门、技术总体单位协调,形成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持续提升队伍遂行任务能力。
  该团队还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提炼出“四敢作风”和“利剑精神”,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扶持创新,形成了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力行创新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人员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目前,该团队先后承担了航天领域多个项目研究论述,研究成果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6篇优秀论文在某学术年会获奖,2篇被中国航天大会收录,多项研究成果获批专利。
  经过一次次任务磨砺淬炼,目前已组建发射分队和测试分队,基本满足CZ-6、CZ-11等运载火箭独立测试发射需要,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新型人才逐步涌现,十余项重大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唐海波 上官辰辰 郑逃逃 于吉松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