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在朔城区北旺庄街道厦阁村,记者远远看见一台大型机械正穿梭在玉米地里,一根根玉米秸秆被机械“吞进体内”轻松完成收割,然后直接“吐出”秸秆碎末,机械所到之处,玉米秸秆几乎不留痕迹,不一会儿的工夫,满地青黄的玉米秆就已经收了一大半。
操作员告诉记者,粉碎的秸秆被加工成一个个草捆,一捆大概20公斤,可以作为饲料卖给养殖户,一捆可以卖到12元。一台秸秆捡拾打捆机每天能打600多个草捆。别看以往这满地的秸秆是“麻烦”,如今加工成饲料却供不应求。在朔城区,从“污染源”到“新资源”,从没人要到抢着收,秸秆变废为宝有了越来越多的途径。除了粉碎还田、加工成饲料,还可以作为生物质燃料、蘑菇基质和造纸原料。厦阁村所在的北旺庄街道,耕地面积38000多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就有35000多亩,得益于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每年产生的大量秸秆有了一个绿色的“归宿”。
作为全国产粮大区之一,为了实现“不点一把火、不冒一股烟、不黑一块地”的目标,朔城区层层压实责任,既严防死守,精准管控,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又科学施策,疏堵结合,加强宣传培训,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区财政还拿出1200万元,为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备了拖拉机及打捆机,加快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无害化处置,通过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逐步实现秸秆全量综合利用。今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为66.8万亩,大约可产生秸秆22.7万吨,而其中可资源化利用的就达到21.1万吨。
本报记者任永亮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