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寨村租了20亩地种了膜侧谷子,每亩产量1300多斤,除去租地、地膜、种子等的成本,每亩纯收入达2000多元。”1月4日,在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前寨村村北,窑子头乡梵王寺村村民张汉虎高兴地对记者说。
“我们村从2020年开始使用膜侧播种技术,全村2021年播种膜侧玉米1500多亩、膜上玉米1000亩。膜侧玉米苗齐、苗全、苗壮,玉米长势非常好。这些玉米快成熟了还是绿的,也不会早衰、不倒伏。我们对比了一下,膜侧播种比膜上种植的强了很多,膜上种植的玉米成熟了玉米秆就发黄、有的就倒伏了,膜侧玉米比膜上玉米每亩增产200-300斤。”窑子头乡稻畦村党支部书记、种粮大户卢虎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共种植了270亩地,全是玉米,全部是膜侧播种,每亩增产200300斤,全年增产五六万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朔城区沙塄河乡官地村村东,村民告诉记者,去年秋天的时候,道路两侧的膜上玉米与膜侧玉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膜上玉米因受旱缺苗断垄,低矮,叶片发黄,已经早衰;膜侧玉米因抗旱能力强,依然长势喜人,苗齐苗壮,一片绿色,玉米棒子足有一尺长。“我种了80亩膜侧玉米,长得确实不错,目前已经卖了60亩青贮玉米,每亩卖了1950元,收入近12万元,剩下的20亩每亩产量1500斤,膜上玉米肯定没有咱膜侧玉米产量高。”说起玉米来,村民李玉升笑得合不拢嘴,开心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7年,朔城区农业农村局在贾庄乡义强种植合作社和大顺种植合作社试验田内,初次引进了膜侧播种技术,并对科技成果进行了转化试验,通过专家培训、农技人员推广及种粮大户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该技术开始被广大农民了解、认可。2018年,在全区使用该技术种植玉米、高粱、谷子2000亩,这项新技术逐步被广大种植户接受。
“这里原来都是盐碱地,有600多亩,改良后种植了2年葵花,2021年又种了膜侧高粱。2020年葵花有膜侧种植的,也有没膜侧种植的,因为地不好,膜侧葵花每亩产籽300斤,亩均收入1000多元,收入很不错。”在朔城区南榆林乡北辛庄村,村民刘维钢介绍说。
“好技术也要逐步推广,群众一下接受不了,我们就手把手耐心细致地深入指导。”朔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淑兰表示,2020年,全区逐步形成了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技术能手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全区143名科技特派员和889名技术能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高产示范户、新型职业农民,创建试验示范基地、新技术示范点等,以点带面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膜侧播种技术在全区迅速扩展至12个乡镇、办事处的152个村,推广膜侧播种20万亩,涉及玉米、高粱、谷子、葵花、黍子、绿豆、红芸豆等7种作物,有5个村实现整村覆盖。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20年朔城区靠膜侧播种技术增产4000万斤,增收5000万元。2021年,全区从上一年的20万亩膜侧播种推广到了40万亩,播种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黍子等8种作物。
朔城区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着力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走出一条高产高效农业之路。“2021年,我们靠膜侧播种技术旱年不减产,膜侧农作物亩均增产200斤以上,全年增产8000万斤,增收超1亿元。”李淑兰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马占富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35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3137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9248231号 商标注册证:第4786761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023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2]0615-23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219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网络110报警服务|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总机:400-102-9008转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9008转2